為什么會有地震 地震會導致什么
后臺-系統設置-擴展變量-手機廣告位-內容正文底部 |
地震早在古代就有記載。大家都在小學課本里知道 地動儀[dì dòng yí]
地動儀是中國漢朝東漢科學家張衡設計?的傳世杰作。地動儀有八個方位,他們分別是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每個方位上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在每條龍頭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龍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在當今科學解釋中,地震是由于地殼運動板塊之間力的作用下局部釋放能量導致。板塊與板塊之間接觸的的地方就是地震帶。全球板塊分布以及地震帶如圖。
我們了解了大概的基礎知識就會有很多問題。我們繼續了解一下。
問題一:為啥板塊會運動?
答: 因為地球在46億年前誕生的時候是由于很多很多小的隕石以及小行星在引力作用下互相碰撞形成。在形成過程中產生很多熱量導致地球是一個炙熱的巖漿球。后來過了億萬年后外層巖漿冷卻形成了地殼。地殼又在地球中心還沒有冷缺的巖漿作用下產生裂痕。板塊就是這么來的。巖漿運動帶動地殼板塊。板塊和板塊之間碰撞就發生了地震。
問題二: 地震能預防嗎?
答: 這個問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非常有效的方式方法來預測何時發生地震。但是借助無線電(光速)比地震波傳播的快的優勢??梢栽诎l生地震后盡快的通知人們提前做好防范躲到安全的地方。給人們提前預警。
問題三: 地震等幾是怎么劃分的?
答: 我國一般采用里氏震級。通常把小于2.5級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級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級地震稱為破壞性地震。震級每相差1級,地震釋放的能量相差約30倍。比如說,一個7級地震相當于30個6級地震,或相當于900個5級地震,震級相差0.1級,釋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問題四:地震來了怎么辦?如何逃生?
答:
室內求生
身體盡量蜷曲縮小,蹲下或坐下,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體,保護頭頸,捂住口鼻。若沒有任何可抓的固定物,應采取自我保護的姿勢,頭盡量向胸靠攏,閉口,雙手交叉放在脖后,保護頭部和頸部。
室外求生
如果在公共場所,在影劇院、體育館等大型場館,觀眾可趴在座椅旁、舞臺腳下,學校則可以在課桌下躲避,晃動停止后迅速撤離,在開闊地帶避震。在商場、飯店等較小的場所,可以在柜臺、內墻角就地蹲下,避開玻璃門窗,高大不穩,易碎的貨架和吊燈等高懸掛物。
今天就說到這。喜歡給個贊。謝謝
日本發地震了 你有什么想說的……
地動儀是中國漢朝東漢科學家張衡設計?的傳世杰作。地動儀有八個方位,他們分別是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每個方位上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在每條龍頭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龍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在當今科學解釋中,地震是由于地殼運動板塊之間力的作用下局部釋放能量導致。板塊與板塊之間接觸的的地方就是地震帶。全球板塊分布以及地震帶如圖。
我們了解了大概的基礎知識就會有很多問題。我們繼續了解一下。
問題一:為啥板塊會運動?
答: 因為地球在46億年前誕生的時候是由于很多很多小的隕石以及小行星在引力作用下互相碰撞形成。在形成過程中產生很多熱量導致地球是一個炙熱的巖漿球。后來過了億萬年后外層巖漿冷卻形成了地殼。地殼又在地球中心還沒有冷缺的巖漿作用下產生裂痕。板塊就是這么來的。巖漿運動帶動地殼板塊。板塊和板塊之間碰撞就發生了地震。
問題二: 地震能預防嗎?
答: 這個問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非常有效的方式方法來預測何時發生地震。但是借助無線電(光速)比地震波傳播的快的優勢??梢栽诎l生地震后盡快的通知人們提前做好防范躲到安全的地方。給人們提前預警。
問題三: 地震等幾是怎么劃分的?
答: 我國一般采用里氏震級。通常把小于2.5級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級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級地震稱為破壞性地震。震級每相差1級,地震釋放的能量相差約30倍。比如說,一個7級地震相當于30個6級地震,或相當于900個5級地震,震級相差0.1級,釋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問題四:地震來了怎么辦?如何逃生?
答:
室內求生
身體盡量蜷曲縮小,蹲下或坐下,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體,保護頭頸,捂住口鼻。若沒有任何可抓的固定物,應采取自我保護的姿勢,頭盡量向胸靠攏,閉口,雙手交叉放在脖后,保護頭部和頸部。
室外求生
如果在公共場所,在影劇院、體育館等大型場館,觀眾可趴在座椅旁、舞臺腳下,學校則可以在課桌下躲避,晃動停止后迅速撤離,在開闊地帶避震。在商場、飯店等較小的場所,可以在柜臺、內墻角就地蹲下,避開玻璃門窗,高大不穩,易碎的貨架和吊燈等高懸掛物。
今天就說到這。喜歡給個贊。謝謝
日本發地震了 你有什么想說的……
后臺-系統設置-擴展變量-手機廣告位-內容正文底部 |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本文地址:/wjzm/2023-02-25/1260.html